引用:
原帖由 mathdrug 于 2016-1-14 00:41 发表
#46是刀兄?由论坛以前照片认不出,小鲜肉变五花肉了(有官倒,也有学者,风范)。“46的人稍微煞风景了点”只是半开玩笑,那张本身就很好,即使看起来有个“不是乡下人似略突兀”也很好。
#46是俺的朋友,是唯一从这个寨子考出来并读到研究生毕业、分配到省城工作的一位苗族学者,他是全乡父老乡亲的骄傲。

引用:
原帖由 mathdrug 于 2016-1-14 00:41 发表
……为避免误会、歧义和不必要的争执,略。
有啥子“误会、岐义、争执”的?还“略”呢,俺在老兄的心目中就这么横蛮不讲道理?
由于是官方主办的那次活动,“荡秋千女孩呐喊”那张片子,俺拍的象“协片”,老兄不要为自己过去的观点“翻案”。

引用:
原帖由 mathdrug 于 2016-1-14 00:41 发表
#53,非常喜欢,近乎完美。如果细说,我觉得有几点:
/这点非常奇妙 --- 场景中实际有2部分,1人炒菜,2人推拿(?),两部分有相互独立感,又有如此奇妙的融合感。印象中这样的片子很少。
/ 人物表情都非常非常好,且都集中在锅上,有戏剧性又让人有点好奇。
/ 空间感有意思非常好。
/ 每个元素都有用,又恰当好处,人物各自的衣服鞋子、肉、铲、夹子等。
#53,“切头”问题,猛一看,好像稍微有点不舒服。但总之,没有问题,甚至说,可能细说起来,很好:
/ 最主要的,这会让所有的视觉焦点和心理焦点都集中在….恩,都特别集中… 刚才犹豫了下,因为所集中的主体或主题,这种需要想下如何表述,故事性、场景、眼神、等等(不是肉),如果从视觉上,集中的是从眼神到肉这块区域,或者说,更主要是眼神及其故事性。(晚上还有事,这里不说具体,略)。而人物头部太多,注意力会受影响,不解释。
/ 会让整贴的构图有不同,视觉有变化 ---- 但这不是说,非要每个图有别出心裁,或者这里有个“切头”的构图花样。不是这样,不解释。
谢谢mathdrug兄点评,说到俺心窝里去了,老兄看图有时真的很“毒”,不解释。
这张片子让俺不能忍受的缺点就是:左边炒肉的那位村民的左手叠了。
不管朋友们目前对这张片子有什么不同的看法,都不影响俺目前的感受——“比较顺眼”。将来如果进步了,这张图片看不顺眼了,那是将来的事。
补充说明:
1、这张图片是一堂小法事过程中的一个段片。苗语发音“阿太农”,译成汉意就是“吃一餐”。
2、事由:主家(图中光膀子那位69岁老人)突然生病,全身无力,吃饭喝水时恶心呕吐,无法干活挣钱。妻子十年前车祸去世,家里还有一对未成年的儿女。他是家里的顶梁柱,不能病倒。
3、法事内容:买三斤六两肉,请有权有势、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神来家里吃一餐。
4、老法师在堂屋中间做法事,其弟子在火坑边帮助主家作“ka 膈”,湘西话的“ka 膈”不知道是不是“掐膈”?反正有点象mathdrug兄说的“推拿”,但在推拿的过程中,又掐又捏的。
5、图片中的炒肉,是法事过程中“上熟”的一个环节,炒熟的肉首先要敬神,神吃饱后就“送神”,最后大家在一起打牙祭。
6、周末去乡下喝喜酒,路过这个村子顺便回访一下,这位老人正和大家一起帮人建楼房,劲鼓鼓的~~~
引用:
原帖由 mathdrug 于 2016-1-14 00:41 发表
(顺便一说,觉得刀兄这次,作为整贴,在构图上,实际是选图上,见功力,很好)。
Mathdrug兄射来的糖衣炮弹,不接。
手机拍片,二天新鲜,构图和以前并没有变化,只是画幅改变了。如果把以前的图片按16:9裁图,是一码事。
引用:
原帖由 mathdrug 于 2016-1-14 00:41 发表
至于说,这里切头要不要考虑、说这么细?什么“标准”?是“自由”就行还是需要考虑?甚至,真要考虑,要不要考虑很精细的切的位置……
这就说到俺的痛处了,当时相机拍摄时,变焦用了24(以人物不变形为准)完成的。用手机补拍时,背靠墙壁看了液晶屏,脑子里瞬间就产生了五种拍摄后的效果图,然后,就决定了这种拍摄方案。
1、火苗很漂亮,头部载一半。(这样的图无法忍受,否决)
2、三人头部取全,锅子不要。(莫名其妙,头重脚轻,否决)
3、锅子取一半,人物的头盖还是被削,并且,炒菜时的锅铲有可能会跑出画面而留下手柄(拍摄取图无把握)。
4、锅子取全,保证锅铲不拍飞(自认为锅子是全局中的平衡点),把火苗的空间尽可能让给头顶部分,能拍多少就拍多少。(虽然难度不大,但保险,不会拍飞)
5、竖拍只取推拿中的二人,炒菜的手和锅铲太挡事。(否决)
其实,构图顺眼不顺眼就和下围棋一样,落子前脑子里先有了几幅将可能出现的效果图,在不利的情况下,通过比较、筛选,再决定选取不吃亏或少吃亏或有可能转换的方案。
围棋专业棋手在比赛过程中,脑子里会产生出100多种预想图(或方案)出来,俺等业余菜鸟平时最多也只有不到10种的预想图。不知道摄影大师在构图时,有多少?反正俺等发烧友也只拿的出四、五种。
要说片子“难受”,至多也只能说是倒数第五难受,而不是最难受。
最难受的图永远活在俺的心中。
实际在完成这张图时,俺说了一句:肉炒焦了(右边的人低头回看了一眼),虽然片子不咋样,但拍摄的战术还是成功的。

引用:
原帖由 表叔 于 2016-1-14 10:15 发表
切头本身不是什么问题,问题在于为什么要切。53# 这个切是因为下面有个锅,就显得张得太紧不舒服。16:9 是电影常用的画幅,电影镜头是可以用变焦来拉的,设想一下如果这是个电影场景会怎么拍?要么先一个上半身不切头,慢慢拉远一直到锅子完整出现在画面中;要么先一个锅子,慢慢拉远到人头完整出现在画面中。应该不会出现这种切头还要强拉锅子入画的情况。另外这张片子横向松(特别是左边),竖向太紧,说明16:9的确不好把握。浅见供参考。
谢谢表叔兄。

引用:
原帖由 泉心 于 2016-1-14 13:37 发表
我比较喜欢mathdrug兄评片,俺认为评片观点没有“对、错”之分,只是阐明个人感受。有时评片也要看心情 (玩笑)。
正如mathdrug兄说的,“切头目的是使所有的视觉焦点和心理焦点都集中在主体或主题”。
俺认为“切头照片容易使画面失去平衡,一般用在画面矛盾比较突出、刺激片子或者表达内心情绪”。
刀兄#53这个片子反映“日常生活场景” 切头显得较为勉强。
附上几张照片:
谢谢泉心兄,俺喜欢第三幅,另外三张图片俺不喜欢,不管是谁拍的。

引用:
原帖由 胡子 于 2016-1-15 20:13 发表
与其切头,不如切锅。
如果要宽银幕电影感,可以头锅都切。
谢谢胡子老师指导。
感觉这样一裁图,摔跤运动员刹那间变成了举重运动员。身材、长相都武武墩墩的,太结实了。。。。还是(可能)原图有问题。

引用:
原帖由 mathdrug 于 2016-1-16 05:06 发表
想把话说周全,还要再来一篇的篇幅,你也讨厌长文,算了。--- 写到这儿,我突然有个奇怪的感觉,或者说,不好的预感:说不中听的话,你会反弹,这个没问题。这贴,我都是好话(请相信,都由衷的。即使有若干小建议,也无关痛痒,以后聊),但你依然会对我指指戳戳一番。你信不信?
真想说一句湘西骂人的话:瓦匠婆娘疑心大。
弱弱地、心平气和地请教mathdrug兄:回帖中的“你”是指谁呀?你预感“你会反弹”又是什么意思啊?“你依然会对我指指戳戳一番”。。。。。这么多术语,把俺转晕了。
周未俺到乡下朋友家喝喜酒,右眼一直跳个不停,而且喷嚏翻天的,就知道背后有人念咒语,上网一查,果然是老朋友在想俺哩。
俺知道,快过年了,大家相互见面都要说奉承话,图吉利,俺也高挂休战牌。待过了正月十五,俺再迎战封、资、修的挑衅。
